居家防疫,線上“買買買”是居民的“頭等大事”。宅家的日子,除了防疫之外,也要注意保障食品安全,避免因食品問題帶來健康問題。
那么,到底怎么做最科學、最安全呢?一起來看看吧!
保持清潔講究細節
家庭烹飪和就餐要保持清潔,洗手應經常進行。烹飪之前、期間、之后和飯前,都要用流動水、洗手液或肥皂洗凈雙手。廚房用具用后要及時清洗或消毒。
生熟分開,生食和熟食要分開,處理生食和熟食的用具如刀、砧板、使用器皿等也要分開。
安全煮熟,食物要完全煮透燒熟,特別是肉、禽、蛋和水產品類等微生物污染風險較高的食物;即食食品盡量一次吃完;熟食再次加熱要徹底。
使用安全的水處理食物以保安全;挑選新鮮和有益健康的食物;不吃超過保質期的食物。
改善飲食行為習慣,家庭最好實行分餐制,養成使用公勺公筷的好習慣。
老年人、孕產婦、兒童青少年、有基礎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者等特殊人群,更需要注意食品安全和針對性膳食營養。
要選擇正規超市或市場采購食品,不要采購來源不明的食品。線上購買食品時,要選擇在有資質的平臺購買。收到食品后,做好防護,仔細查驗,若發現食品有腐敗變質、有異味、表面發粘、顏色異常等情形時,切勿食用,防止食后引發中毒。
讀懂標簽,關注食品生產廠家、生產日期、保質期、儲存條件、進口食品檢疫等相關標簽信息。
盡量自己做 減少外賣接觸
疫情期間,建議大家盡量在家里做飯,盡量避免點外賣或打包食物。如果通過外賣點餐,出門取外賣時應當佩戴口罩。倡導“無接觸配送”,協商約定將餐食放在指定位置,避免面對面送取餐,盡可能確保安全。打開外賣包裝后,應當先洗手再吃飯。不要一次采購過多保質期較短的食材。
合理規劃食用順序。對于熟食和容易腐敗變質的食物,應及時冷藏或冷凍,并盡快食用完。
儲存食物溫度要適宜。購買回家的預包裝食品,要按照標簽說明的貯存條件和溫度進行存放,并在保質期內食用。食物原輔料要根據其不同特點和要求,選擇在常溫、通風、冷藏(0—5℃)或冷凍(-18℃)條件下儲存。
生熟食品要分開放置。生食和熟食應避免接觸,分別放入專用的密閉容器或包裝袋中分開存放。需冷凍儲存的食物應盡量使用獨立小包裝,避免反復融化和冷凍導致營養流失和變質。
食品安全檢查。用感官初步鑒別,已經腐敗變質、油脂酸敗、霉變、生蟲、污穢不潔、混有異物或者有其他感官性狀異常的食品,切勿食用。
挑選食品時看包裝,觀察包裝物有沒有破損,印刷是否正規,避免買到受到污染或假冒偽劣食品。同時,還要注意仔細閱讀說明和標簽。
對食品要分類儲存
主食類食物該如何儲存?米面的儲存,應用潔凈、干燥容器裝好,放在室內陰涼、通風、干燥處,避免高溫、光照。速凍食品應存放在冰箱冷凍室,食品包裝破損或者已拆封的需放入食品袋,先扎緊袋口再放入冷凍室。
果蔬類食物該如何儲存?綠葉類蔬菜是各種食材中最不耐儲存的,放冰箱冷藏存放,盡量不囤積,要盡快吃完;圓白菜、胡蘿卜、番茄、茄子、豆角、青椒、洋蔥、馬鈴薯、蘋果、梨等儲存性較好的根莖類蔬菜和水果,可根據食用情況在室內冷涼處存放或冰箱冷藏。
肉、蛋、海鮮、奶或豆制品如何儲存?生鮮肉和魚蝦,建議新鮮食用,如當天不食用,簡易分割后裝入保鮮袋放入冰箱冷凍保存;雞蛋保質期受溫度影響較大,溫度不超過15℃時保質期30天左右,冰箱冷藏時保質期可為40—60天;牛奶分為常溫奶和低溫奶,常溫奶可室溫存放,低溫奶應貯存在冰箱冷藏,注意看包裝說明;豆制品很容易滋生細菌,儲藏不當容易變質。豆腐、豆漿等生鮮豆制品應放冰箱冷藏保存,如果豆制品發酸,豆腐、豆干變質,切勿食用。
本報記者 周新宇 整理